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媒体聚焦
深耕国际舞台 贡献航保智慧
2025-08-19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报

东海之滨,碧波万顷。一座座航标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船舶安全航行。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简称厦门航标处)在国际事务领域精耕细作,在锻造国际化人才梯队、参与技术规则制定、搭建多元合作桥梁等领域不断迈进,为我国在国际航标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贡献航保力量。

人才筑基 锻造国际履职“生力军”

今年,在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履约技能竞赛中,厦门航标处参赛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出色的临场发挥,在激烈角逐中荣获团体二等奖。“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一次检验。”厦门航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际舞台的角逐,核心是人才的比拼。

厦门航标处晓谙此理,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参与全球海事治理的基石,加速推进人才系统化培养。一方面,开展“走出去”拓视野,8名骨干先后参加了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水平考试(BFT)培训、国际海上导助航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泛长三角海事国际化人才研修班等项目,吸收国际前沿理念与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紧抓“练内功”强素质,精心组织“培优育才”系列活动,通过高频次的专业课程培训、国际规则深度研讨、前沿技术互动分享,持续提升团队对国际航标事务的精准理解与实战能力。

截至2025年7月,106名厦门航标处在编人员,服务奉献厦门航标国际事务,涌现出88名专业技术骨干,其中,中高级职称占比67%,构筑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的专业语言人才成长起来,65%的人员持有公共英语四级证书,25%持有六级证书,1人取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1人取得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形成了覆盖多语种的高水平翻译与国际化事务团队,成为厦门航标国际事务工作的中坚力量。

积微成著 输出技术标准“中国策”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是提升话语权的核心路径。近两年来,厦门航标处聚焦国际航标组织(IALA)核心议程,在国际提案领域实现了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的转变。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厦门航标处撰写的5份提案通过国内航标管理与技术分委会的严格评审,均作为输入文件在IALA委员会会议上讨论,并体现在会议报告中,实现提案被报送率100%,影响力不断提升。5份提案覆盖浮标规范、数字航道、无人机应用、航标遥测遥控等全球航保领域前沿热点,这些闪耀国际舞台的“中国策”结出了丰硕果实。

在浮标管理领域,《关于修订指南草案G1XX〈一个浮标的总体概述〉的建议》在IALA工程委员会(ENG)第19次会议上引发深度讨论,其核心建议被最终形成的新指南G1186充分采纳,为全球浮标从设计、建造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清晰、完善的中国方案。

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智慧航道领域,厦门航标处提交的《关于完善数字航道指南内容的建议》及《关于进一步完善数字航道指南内容的建议》系列提案,在IALA数字技术委员会(DTEC)获得高度评价,相关修改意见直接被纳入指南修订,有力推动了国际标准《数字航道发展与实施指南》核心框架的形成。其中,DTEC委员会特别提出“请中国按照要求修改完善数字航道部分章节内容”,厦门航标处未来将对数字航道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同时增补1项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国际事务重点议题。

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关于修订指南G1008〈航标遥测遥控〉的建议》在工程委员会(ENG)第20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成员国在新建或更新遥测遥控系统时需考量的7个关键问题,为全球同行提供了精准的实操指引;而《关于进一步完善〈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标管理〉指南内容的建议》则在航标要求与管理委员会(ARM)第20次会议上,对拓展无人机在航标巡检、维护中的应用场景及科学评估其成本效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完善方案,加速了无人机技术在航保领域的全球推广进程。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在强力支撑。厦门航标处针对性组建了3个专项工作小组,按专业领域和语言能力优势,优化配置了34名业务骨干,分别对接IALA工程委员会(ENG)、航标要求与管理委员会(ARM)、数字技术委员会(DTEC)三个委员会。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流程,厦门航标处持续跟踪国际组织最新动态,精准翻译研究会议文件及议题报告,围绕重点方向开展深度预研与提案选题研讨,确保每一项提案都能紧扣国际热点、立足前沿需求,兼具科学严谨性与实践可行性,为中国声音有效融入并影响国际规则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合共享 编织互利共赢“合作网”

2024年,厦门航标处辖区的青屿灯塔在全球历史灯塔评选中荣膺第四名,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历史悠久的航标灯塔,是海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递中国声音的独特窗口。厦门航标处以此为契机,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以“逐浪擎光 百年赓续”为主题的青屿灯塔发光150年研学活动。活动吸引了国际航标组织(IALA)副秘书长奥马尔先生及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和埃及等14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30余名航标专家齐聚鼓浪屿。通过实地探访、专题研讨和文化体验,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国灯塔所承载的悠久航海历史和灿烂文化底蕴,见证了我国在历史灯塔保护与现代航保技术融合方面取得的成就。青屿灯塔成为增进理解、深化友谊、促进海事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深度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源于技术实力,更在于开放共享的姿态和多元联结的纽带。近两年来,厦门航标处以文化为媒、以科技为桥、以融合为径,积极编织触达全球的互利共赢合作网络。

在国内协同方面,厦门航标处与厦门海事局携手探索的国际事务海事航保融合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提升国际参与能力的工作亮点。两年来,双方联合开展了“海事航保国际履约事务交流”“国际履约实务专题培训”等活动,通过沉浸式演练,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国际规则应用能力、多边协商技巧和跨文化沟通水平。同时,双方通过联合研讨提案、共享专家资源、共同组织培训,有效整合资源,拓宽视野,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参与国际事务的高效路径。

在科技合作与全球参与层面,厦门航标处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勇担重任,牵头负责“数字与智慧航道国际规则”的跟踪研究、编写与完善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全球数字航道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厦门航标处积极将国内在智能航保装备研发、数字孪生航道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入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进程,推动中国技术“硬实力”实现全球共享。

今年年初,厦门航标处人员参与在杭州举行的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第11次会议(EAHCSC-11)及培训研发中心理事会第14次会议(TRDC-BOD14)会务。凭借高度的专业性、饱满的服务热情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厦门航标处青年志愿者成为展现东道主风采的重要窗口,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海事机构的国际形象。

从东海之滨扬帆启航,到世界舞台贡献智慧,厦门航标处正以创新实践推动国际标准建设,为构建安全、高效、绿 色的海上通航环境贡献航保力量,积极融绘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事治理的新篇章。


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四平路190号
电话:+86-021-66072880
沪ICP备19030618号-1
传真:+86-021-660726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