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媒体聚焦
潮涌东南 智引航程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创新工作纪实
2025-07-30 文章来源: 中国水运报

智能技术迭代加快,传统灯浮标如何进行高效管理?如何克服灯浮标本身回旋半径带来的误差?近日,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邵进兴科技英才创新工作室”,成员们智慧飞扬,激情澎湃,交流研究经验,刮起了强劲的头脑风暴,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厦门航标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该处抓住智能航运发展的势头和政策机遇,继续以创新促转型,加快研究、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加速应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航海保障现代化,以科技为擎,迈着坚定的步伐从浅蓝走向深蓝,创出一片新天地。

智能航保的“厦门方案”

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发展,船舶通航密度不断增大,水上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航标的助航保障效能面临更多挑战。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海事治理现代化不断推进,也对航标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厦门航标处所辖范围涵盖福建南部沿海及台湾海峡西侧,航道繁忙,气象海况复杂。过去,航标维护主要依赖人工巡检,效率较低,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航标管理效能,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邵进兴科技英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厦门航标处联合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单位开展《以智慧、绿色、精准为导向的灯浮标高质量助航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下简称《关键技术》)专题研究,探索智能航保建设的新路径。

邵进兴介绍,该项目进行基于灯浮标位置数据散点图的灯浮标偏移规律分析,根据主航道灯浮标位置数据散点图,从整体上分析灯浮标偏移的规律。同时,采用概率密度的方法,构建灯浮标偏移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灯浮偏移概率密度分布。

“依托数学模型,我们进行主航道灯浮标位置数据概率密度分析,分析灯浮标偏移的密度分布情况,即在灯浮标偏移水域范围内,灯浮标位置的‘热点’水域或者灯浮标偏移过程中最大可能性出现的区域。”邵进兴表示,将灯浮标偏移分析由传统经验转换成科学的大数据辅助决策,判断浮标在偏移过程中是否占用航道水域,掌握灯浮标偏移特点,进而得到浮体位置与浮标对外发布位置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航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和智能管理。

课题还提出了“三位一体”场景协同浮标保养模式,研发航标环保防污损涂料,解决了传统保养模式效率低、清洁不彻底、检测手段匮乏等问题,为海上浮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主题。近年来,厦门航标处锚定“一流航海保障”发展目标,以创新促转型,注重解决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在灯浮标高质量助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推动航海保障现代化发展工作中担当作为、率先垂范。

构建新型导助航体系

厦门航标处致力于实现智能航保的目标,为辖区的航海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综合的航海保障服务,这种行动自觉在《关键技术》应用中也得到了体现。

近年来,厦门航标处打造以多功能航标为代表的新型导助航体系,与涉海单位实现信息共享,扩展海洋数字经济半径,深度融合港口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助力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实现港口智慧、绿色发展。

2024年5月12日,福建海域首个全传感器多功能航标漳州LNG 8号灯浮正式投放在国家管网集团闽投(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漳州LNG项目(简称漳州LNG项目)码头进港航道。

“这个多功能航标,除了能提供传统的高精度定位,发挥高效助航效能外,还能作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数据收集、海洋气象要素收集、分析的载体。”厦门航标处副处长沈金城告诉记者,多功能灯浮其貌不扬,但内有乾坤。它装载了很多高精尖设备,已然成为多种数据的监测、搜集平台。

这是厦门航标处贯彻落实航海保障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要求,顺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智能航运发展需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厦门航标处聚焦主责主业和自身业务特点,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航标点位资源,立足实际、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分步推进多功能航标建设。统筹制定灯浮标信息化感知布点规划、厦门湾主航道助航信息感知网建设方案等,形成辖区航标信息感知的技术路线和建设方案。

截至目前,该处已成功投放4座多功能灯浮标,建成8座加载多功能要素改造的航标气象观测站。

下一步,厦门航标处将加快多功能灯浮标建设,逐步构建成线、成链、成片的多功能航标感知网、服务网和航道要素采集“综合体”,积极打造集成海洋气象、通航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要素信息,适应航保服务新需求、海事管理新要求、海上新业态发展的新型导助航体系。

提升航海保障科技实力

“创新发展就是华山一条路,我们要勇于攀登。”在采访中,记者不断听到这句话,创新发展成为共识。

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厦门航标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实绩。

厦门航标处依托“邵进兴科技英才创新工作室”“林琪表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扬帆·八百里”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成立多个课题研发小组,开展了新型环保油漆、石砌灯桩、游艇杆标等多个课题研究应用,编撰、出版《台湾海峡西侧水域航标助航指南》。

立足交通运输发展大局,提升航海保障科技实力,厦门航标处抓创新出技术,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推动多个领域、多项工作在系统内领跑示范。

厦门航标处在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基础上,搭建“航标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强对系统的应用和维护管理,建立持续完善的工作机制。“航标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与综合服务一体化技术研究”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一等奖;“航标助航信息服务平台”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二等奖、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被列为厦门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要海上信息化建设项目。2012年至今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7项,各类专利21件,软件著作权41件。

瞄准行业前沿,厦门航标处筑牢“最后一公里”地基。

面对新科技浪潮,厦门航标处加快信息系统智能处置升级,增加航保业务原始数据积累,推动“丝路海运”自动气象观测站在九节礁灯桩、南碇岛灯桩等航标上建成投用,积极参与智慧厦门港建设。同时,该处还联合港口、海事部门召开海事服务与智慧厦门港建设研讨会,为推进智慧厦门港建设问诊把脉,共同推进智能航运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快厦门港智能航运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创了智慧厦门港口建设领域新的篇章。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航保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厦门航标处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更高举起创新发展大旗,构建智能航保新生态,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大航海保障体系筑牢坚实保障。


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四平路190号
电话:+86-021-66072880
沪ICP备19030618号-1
传真:+86-021-66072634
友情链接